首页
会员中心
到顶部
到尾部
工程设计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时间:2020/10/14 12:49:32  作者:  来源:  查看:0  评论:0
内容摘要: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一、前言㈠、拟建工程概况-------有限公司,拟在------,楼高23层,地下室1~2层。我院承接了该工程地基岩土工程勘察工作(详勘)。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或框剪结构,拟采用箱基础或桩基础。㈡、勘察目的、任务和要求本次勘察主要是查明建筑范围内...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一、前言
㈠、拟建工程概况
-------有限公司,拟在------,楼高23层,地下室1~2层。我院承接了该工程地基岩土工程勘察工作(详勘)。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或框剪结构,拟采用箱基础或桩基础。
㈡、勘察目的、任务和要求
本次勘察主要是查明建筑范围内岩土层的类型和分布、各岩土层的工程特性、地质构造及地下水埋藏条件等。对建筑地基作出岩土工程评价,并对地基类型、基础形式、地基处理、工程降水和不良地质作用的防治等提出合理化建议。要求绘制钻孔柱状图及地质剖面图,给出设计和施工所需的岩土参数。
㈢、勘察依据
1、《岩土工程勘察合同书》及《勘察任务委托书》。
2、本次勘察执行如下标准: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
《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
《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JGJ87-92)
《工程地质手册》(第三版)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广东省《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15-31-2003)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50011-2010)
《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T50266-99)
《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二、勘察方法、工作布置及完成工作量
㈠、勘探点的布置
勘探点的位置、数量、深度及技术要求等由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勘察单位等共同提出,共布置勘探点9个,编号zk1~zk9,其中技术孔5个,鉴别孔4个。钻孔位置详见“钻孔平面布置示意图”。
㈡、勘察方法和勘察工作布置
我院于2012年04月09日对场地进行了野外踏勘,并于2012年04月10日安排1个机组人员先后进场进行野外勘察,使用XY-100型工程钻机一台套进行勘探施工,于2012年04月17日结束全部外业勘探工作。
㈢、完成工作量
本次勘察最大控制深度在中风化岩带终孔,取原状土样作土壤物理力学性质常规试验、岩样作单轴极限抗压试验和水样作水质分析。勘探工作量详见表1。 
                    完成工作量一览表                   表1
工作项目 外业钻探、测试 土工试验(水样分析) 岩石单轴极限抗压试验
工作内容 钻孔
(个) 总进尺
(米) 标贯测试
(次) 常规试验
(个) 水样分析
(个) 天然状态
(组) 饱和状态
(组)
工作量 9 146.30 37 4 1 3 0
三、场地环境条件
㈠、气候条件
本区属南部热带—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23℃,月平均最高气温34℃、最低气温16.95℃。年降雨量为1500~1800mm之间,年最大降雨量2493.2mm,雨季分为4~6月和7~9月两段降雨高峰期,这段时间的降雨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80%;4~6月为前汛期,降雨量大而又集中,同时维持时间较长;7~9月为后汛期,主要是台风的影响而造成较大的降雨,风雨同作。最大相对湿度100%,最小相对湿度8%,年平均相对湿度80%。全年以东南风为主,北风、东风次之;7~9月常遭台风袭击,最大风力11级,阵风12级以上。
㈡、地形地貌
本工程采用假设高程,设本建筑场地东南角街坊路路边路面标高为±0.00m。
拟建场地所处地貌单元主要属于坡积地貌,局部为残积地貌。地形起伏不大。钻探期间测得各钻孔孔口相对标高为0.10~ 0.40m。本建筑场地为于茂名市油城九路北面沙田小区,大型车可通行。
四、地层分布、地质构造及其工程性质
㈠、地层分布
本次钻探最大控制深度为18.00米,所揭露岩土层的分布状况,按其成因类型,自上而下、由新到老列于表2。
各岩土层分布情况一览表               表2
地质分层 特征描述 顶板埋深
(m) 岩土层厚度(m) 分布(揭露)
地段
时代或
成因 层序 岩土层
名称   范围值 平均值 
Q4ml
填土层 ① 杂填土 灰色、土黄色、灰黑色、灰黄色,主要为粘性土、粉土、砂土、建筑垃圾等,干~湿,松散状. 0.00
0.10~0.40 1.10~1.90 1.40 zk1 ~ zk9
Q4dl
坡积层 ② 粉质粘土 灰黄色含红色,稍湿~湿,可塑,含砂粒约12%,局部含砂质较高. 1.10~1.40
-1.30~-0.80 0.60~2.00 1.16 zk3~zk5,
zk7~zk8
Q4el
残积层 ③ 砂质
粉质粘土 浅紫红色含灰色,稍湿~湿,可塑~硬塑,含砂粒约25%积残余风化岩碎. 1.20~3.10
-2.80~-0.90 1.20~4.20 2.37 zk1~zk9
K
白垩系 ④ 全风化带
粉砂岩 浅紫红色含灰色,已风化呈密实坚硬的土状,裂隙发育 2.90~5.70
-5.50~-2.60 1.80~5.50 2.94 zk1 ~zk9
 ⑤ 强风化带
粉砂岩 浅紫红色含灰色,风化呈半岩半土状,局部夹中风化薄层,裂隙发育,软质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Ⅴ级 5.20~9.80
-9.50~-4.90 2.50~6.20 4.36 zk1~zk9
 ⑥ 中风化带
粉砂岩 浅紫红色含灰色,铁泥质胶结,胶结度一般,岩质较坚硬,局部夹强风化薄层,裂隙较发育,岩芯呈短~长柱状,软质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Ⅳ级 9.60~15.10
-14.80~-9.30 2.90~6.90
(揭露厚度) 4.54 zk1~zk9

㈡、场地地质构造情况
根据钻探揭露的地层情况分析,本场地未发现有断裂或其它构造。
㈢、岩土性质及其均匀性
本场地第四系土层分布较稳定,土质较均匀。第①层杂填土,土质不均匀,强度差,工程性质差;第②层坡积粉质粘土,土质较均匀,强度一般,工程性质一般;第③层残积砂质粉质粘土,土质较均匀,强度一般~较高,工程性质一般~较好, 遇水(或水浸)极易软化崩解;第④层粉砂岩全风化带,强度较高,工程性质较好,遇水(或水浸)亦易软化崩解;第⑤层粉砂岩强风化带,在水平方向风化较均匀,在垂直方向,风化程度逐渐变弱,强度较高,工程性质较好,遇水(或水浸)亦易软化崩解;第⑥层粉砂岩中风化带,强度较高,工程性质较好。
五、场地地下水情况
㈠、地下水初见、稳定水位
建筑场地在钻孔揭露深度范围内,除第①层杂填土具有一定的透水性和富水性外,其他土层均为弱透水层。地下水主要靠大气降水渗透补给,季节变化对地下水位影响不大。勘察期间测得初见地下水位深度的范围值为2.60~3.20m,平均值为2.90m;稳定地下水位深度的范围值为2.50~3.10m,平均值为2.80 m。建议抗浮设防水位取3.50m。
㈡、地下水作用评价
1、力学作用评价
本建筑场地的含水层,地下水连通性一般,基坑施工等受静、动压力的影
响不大。
2、物理、化学作用评价
    建筑场地内残积土及风化岩在遇水(或浸泡)时,会很快软化崩解,强度急剧下降;但若地下水缺失其强度则有所增强。
根据附近和本建筑场地地下水水质腐蚀性化学分析资料,本区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有微腐蚀性,对钢结构有弱腐蚀性。详见“工程地质地下水质分析报告”。
㈢、地下水位以上土层腐蚀性评价
据本区已有地质资料及对土层的分析,建筑场地位于地下水位以上的土层对混凝土结构有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有微腐蚀性,对钢结构有弱腐蚀性。
六、岩土参数的统计、分析和选用
㈠、  标准贯入试验

标准贯入试验击数统计表                 表3  
统计土层 原始击数统计 校正击数统计 备注
 范围值 平均值 统计个数 范围值 平均值 标准值 
② 7~8  4 6.8~7.8 7.3

 

 

 

 

 

  
③ 8~20  9 7.8~18.4 11.1 9.2 
④ 31~48  12 28.5~40.5 33.0 31.0 
⑤ 跳锤  12 跳锤 跳锤  
注:本报告柱状图及剖面图所列贯入试验击数均已作杆长较正.

㈡、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本次勘察中,取到4个原状土样(个别坏样)作土壤物理力学性质常规试验、3组岩样作抗压试验和1件水样作水质分析。各项指标值见《土工试验成果表》、《岩石抗压试验成果表》和“工程地质地下水质分析报告”。土层剪切试验及固结试验指标经验值仅作参考,详见表4。

剪切试验及固结试验指标经验值            表4
土层 剪     切     试     验 固     结     试     验
 粘结力C    (kPa) 内摩擦角ψ   (度) 压缩系数a1-2   (MPa-1) 压缩模量Es   (MPa)
①杂填土 26.6 17.4 0.58 3.95
②粉质粘土 30.7 16.1 0.36 6.11
③砂质粉质粘土 28.9 16.7 0.36 5.71
④全风化岩带 10.5 25 0.15 30.0
⑤强风化岩带 10 34 0.05 65

㈢、各岩土层设计参数

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及桩基参数          表5
地质分层及土层名称 天然地基承载特征值fak
(建议值)
(kPa) 桩基设计参数(建议值)
(kPa)
  预制桩(静压桩) 挖孔桩 钻(冲)孔桩
  侧阻力特征值qsa 端阻力特征值qpa 侧阻力特征值qsa 端阻力特征值qpa 侧阻力特征值qsa 端阻力特征值qpa
①杂填土 80 8          4  4 
②粉质粘土 140 24  12  12 
③砂质粉质粘土 160 26  13  13 
④全风化岩带 280 40 3000 20 900 20 600
⑤强风化岩带 490 80 4000 35 1500 35 900
⑥中风化岩带 1000   70 3000 70 2000
注:表中参数参照省标(DBJ 15-31-2003)提供,桩基承载力设计值应以试桩结果确定。

七、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评价
㈠、区域地质构造背景
区域构造格架和地貌轮廓主要奠定于燕山运动。喜山运动以来,本区域以差异性断块升降和基性岩浆间歇喷发为主,尤其是滨海断裂构造带的玄武岩喷发更为显著,这一时期在南海海域发生海底扩张,导致南海北缘出现一系列平行于海岸线的大规模北东东向阶梯状断裂。南海扩张停止,随之而来的是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前沿的推挤作用,从而在东南沿海地区的陆缘地带产生一系列复活的和新生的北西向断裂,同时也使滨海近岸地带的北东向至北东东向断裂的活动性进一步加强,构成了区内的主要地震构造带。自新生代以来,本区域新构造运动大致呈现由北西往东南逐渐增强的趋势。地震活动与断裂构造有密切关系,北东向北东东向断裂及北西向断裂是本区域的主要控震或发震断裂。
据有关资料记载, 本区曾发生过多次破坏性地震:1599年吴川近海5.25级、1611年电白近海6级和1778年吴川近海5.25级地震。阳江1969 年6.4级及2004年4.9级地震本区也有较强的震感。
㈡、场地稳定性及场地类别
据现场地质调查,场区附近未发现有影响场地稳定性的滑坡、沉陷等不良地质作用,断裂构造不发育,本场地稳定性良好。
据钻探资料反映,建筑场地分布有第四系填土层、坡积土、残积土层,土层总厚度为5.70m。据茂名市区波速测试经验数据,覆盖层厚度应算至中风化带顶面。据附近地质资料分析及建筑经验,覆盖层厚度应<20.00m。
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本区属中软场地土,建筑场地类别初判为Ⅱ类(若有地震波速测试资料,应以波速测试资料为准)。
㈢、抗震设防烈度及土层液化性评价
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茂名市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特征周期为 0.35s。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的规定,本场地不存在地震液化土层。场地为可建设的一般地段。
㈣、地基评价
建筑场地内第四系土层分布较稳定, 土质较均匀。第①层杂填土,土质不均匀,工程性质差,不宜选作地基持力层;第②层坡积粉质粘土,土质较均匀,工程性质一般~较好,可选作地下室地基持力层;第③层残积砂质粉质粘土,土质较均匀,强度一般~较高,工程性质一般~较好, 遇水(或水浸)极易软化崩解,可选作地下室地基持力层;第④层粉砂岩全风化带,强度较高,工程性质较好,遇水(或水浸)亦易软化崩解,可选作地下室地基持力层;第⑤层粉砂岩强风化带,在水平方向风化较均匀,在垂直方向,风化程度逐渐变弱,强度较高,工程性质较好,遇水(或水浸)亦易软化崩解,可选作桩端持力层和地下室地基持力层;第⑥层粉砂岩中风化带,强度较高,工程性质较好,可选作桩端持力层。
八、结论与建议
㈠、地基持力层、基础类型的建议
1、本建筑建议采用桩基础,以第⑤、⑥层强~中风化岩带作桩端持力层,但按强风化岩带考虑其承载力,挖孔桩的桩端承载力特征值取1500kpa。桩端埋深约12.00~18.00m。各项参数见表4~表5。
2、地下室场地,可采用天然地基浅基础,建议根据地下室的高度,确定基础的埋深。基础施工时应做好防排水及护壁措施。
㈡、基坑支护及降水处理建议
若整个场地均建地下室,且地下室边缘等于或大于建筑物边缘,建议采用地下连续墙,且作为地下室永久性结构,同时起到截水的作用。或采用排桩支护,桩后采用截水帷幕。
㈢、设计、施工应注意的问题
1、因为上覆地层为填土层等软松土,基坑等施工时应注意做好基坑支护和防排水等安全工作。
2、残积土、风化岩带遇水易软化,会降低其强度。基坑施工完毕后,底部应避免较长时间水浸或暴晒,否则要将表层清除干净,以免降低持力层强度。
3、岩土工程施工时,必须通知勘察等单位进行验槽。
                        

  


相关评论
广告联系QQ:45157718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电话:13516821613 杭州余杭东港路118号雷恩国际科技创新园  网站技术支持:黄菊华互联网工作室 浙ICP备06056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