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目前风机种类越来越多,其产品的日新月异,风机主要应用于冶金、石化、电力、城市轨道交通、纺织、船舶等国民经济各领域以及各种场所的通风换气。除传统应用领域外,在煤矸石综合利用、新型干法熟料技改、冶金工业的节能及资源综合利用等20多个潜在的市场领域仍将有较大的发展前景。效率是风机最基本的特征参数,是衡量风机技术先进性、安全经济运行的重要指标。风机用户最为关心运行效率和运行特性,如何通过风机效率的测量监视风机的运行状态以及指导风机用户进行节能降耗改造一直是风机行业关注的技术之一。[1]我们实验室想要搭建一个风机的实验平台,可以更好的对风机的效率进行研究。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在过去几年,压力检测技术因自动化技术的市场需求而保持着良好发展势头。根据ARCAdvisory公司的市场调查显示,世界市场对压力仪表的需求将从2008年的23.8亿美元提高至2013年的27.98亿美元。在今后五年内,期望的年增长率(CAGR)大约为3.3%。PAM系统以及无线应用技术提出的要求,使得智能化压力仪表的应用有所增加。总的来说,压力检测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1)智能化
智能化是压力检测技术的发展的核心趋势[2],智能化的具体表现是检测系统同时具有多种新功能,而且操作也越来越简单、可靠。例如,Yokoga德国公司生产的DPharp数字式高精度压力传感器具有众多故障诊断性能。其采用的是主动态传感技术,在有效压力检测中,增加一条脉冲管路就能够可靠的识别和评判故障。再比如,Jumo公司自2009年开始生产新一代的Jumo dTrans P20系列的流程压力传感器。该系列传感器的智能型体现在其具有易燃易爆防护能力,且操作简单、检测精度高等特性。Endress Hauser公司最新研发的M级的压力传感器则使用了智能化的膜控制技术和内部集成的温度补偿功能,使该传感器可在温度差很大的工况下使用,如在有蒸汽消毒的场合。
(2)高精度化
坚固耐用和应用广泛是对今天的压力传感器提出的基本要求。由于对工业生产的要求日益提高,提高压力检测的精度已成为~种必然。现代化的生产技术保证了高精确度和可靠性,而且扩大了压力传感器的压力检测范围。当前一些新建的大型项目,在招标时,对有关产品的精度已提出明确的要求。这既是一个门槛,也是一种对制造厂商的资源的要求。目前,有些采用了硅晶体材料微处理器技术结合过压保护系统的传感器即使在最普通的工作场合中使用时也不会降低检测精度和性能。
(3)机械技术不可忽视
尽管在过去几年里,自动化技术对具体应用的推动作用不断被强化。但因机械式压力检测仪具有可靠性高、坚固耐用、操作简单、费用低廉等特点,它的发展也是不可忽视的。因此,混合式的压力传感器[3]便成为非常具有吸引力的设计。这种压力检测仪器利用机电一体化解决方案,把无需外部能源的仪表显示与电子信号输出结合起来,在设计上省略了辅助检测点,安装费用也会降低。如intelliGauge系列的多功能产品,可节约很多费用。
(4)标定设备移动化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趋势是对移动式标定设备的需求,这种需求推动了移动式标定技术的发展。这种移动式标定设备带给用户的最大好处就是省略了部分仪器仪表的标定费用。它完全不同于固定式标定设备时的送检模式,仪器仪表的检验、维护保养、重新安装以及DKD计量检定证书的打印或企业鉴定证书的打印,都由计量检定技术服务公司在生产现场完成。
3. 课题研究计划
3.1 研究目标
吸风性能测试系统能对各种不同类型的风机效率进行测定。对吸风性能测试平台进行搭建。
3.2 研究内容
课题将要完成的主要工作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1)吸风性能测试系统基本结构设计及其工作原理分析;
(2)检测系统的整体设计;
(3)机械结构及其运动控制的设计实现;
(4)熟悉压力传感器和传感器的选择;
(5)测试系统的设计实现与实验数据分析;
(6)对原设计方案经行优化改进;
3.3 技术路线
3.4 拟突破的难点与创新点
(1)检测系统的设计和优化;
(2)整个实验平台的搭建。
3.5 工作进度计划
时间工作计划
2015年10月~2015年12月查阅国内外有关吸风性能测试系统的文献资料,了解其中涉及的关键技术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完成开题。
2015年11月~2016年3月熟悉检测系统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确定方案,搭建物理模型及分析,了解传感器和信号处理的相关知识。深入学习单片机的应用。
2016年2月~2016年6月熟悉掌握相关硬件电路的设计,利用Matlab/simulink对系统进行仿真。制作PCB版,编写程序并进行调试,解决调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完成系统的制作与实验测试。
2016年5月~2016年10月整理、总结所研究的内容,完成论文的编写工作。
2016年10月~
2016年12月修改并进一步完善论文,准备答辩。
参考文献
[1]王伟,胡婷. 风机效率测量的研究进展[J]. 中国测试,2012,S1:89-91.
[2]现代压力传感器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EB/OL].中国仪器仪表网,2010年12月
[3]压力测量的多种选择——压力传感器[EB/OL].工控网,2010年7月
[4]唐露新主编.传感与检测技术[MI.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5]徐科军,马修水,李晓林等编著.传感器与检测技术[M].第2版.北京:电子工业出
版社,2008.2
[6]压力传感器技术典型应用[EB/OL].中国测控网
[7]覃博彬.基于DSP的压力检测仪的设计[D]:[硕士学位论文].大连:大连理工大学,
2009年
[8]康耀红.数据融合理论与应用[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1.11
[9]王国宏.多传感器信息融合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78.88
[10]Jason Palmer·Precise Pressure Sensor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Algorithms[D]:Master
thesis.New York:State univerSity ofNew York.2006
[11]杨梅,于炜等.梁一膜结构微压传感器研制[J].实验流体力学,2010,249(2)
[12]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所.GB2624.81流量测量节流装置的设计安装和使用is].国
家仪器仪表工业总局标准化研究室出版,1981年
[13]NXP LPC2478 Datasheet[Z]
[14]H—JTAG用户使用手册[Z]
[15]刘松.智能压力检测系统研究与i鼬-I-[D]:[硕士毕业论文].天津:天津大学电子信
息工程学院,2006年12月.
[16]郑德智,樊尚春,武保胜.全数字标准液体压力校准系统的实现[J].仪表技术与传感
器,2009年增刊
[17]王丕涛,翟殿棠,成谢峰.基于三次B样条插值的压力传感器温度补偿[J].信息技术
与信息化.2007年第3期
[18]Pramanik.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of Piezoresistive Micro.machined Porous Silicon
Pressure Sensor by ANN[J]·Microelectronics Reliability,V 46,n 2-4,P 343-35 1,February/April
2006
[19]李强,梁莉等.具有温度补偿功能的智能压力传感器系统[J].仪器仪表学报,2008,
[21]张艳峰,严家明.基于最小二乘法的压力传感器温度补偿算法[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2007,15(12)
[22]林成森.数值计算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52.167
[23]孙志忠,袁慰平,闻震初. 数值分析[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
[24]樊尚春,张秋利,秦杰.基于样条曲线差值的压力传感器温度补偿[J].北京航空航天
大学学报,2006,32(6)
[25]左钢.压力仪表检定的发展方向和现场压力校准[J].中国计量,2007,6.
[26]王宝君,刘欣菊,刘宝琦.压力校准技术及应用介绍[J].计测技术2008,28(3)
[27]盛晓岩,张立拮,黄仕宁.压力校准中温度特性的数据处理[Z]
[28]黎果等.基于神经网络的多传感器融合技术研究[J].传感器与仪器仪表,2009.6(4)
[29]高隽编著.人工神经网络原理及仿真实例[M].第2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2
[30]Li.,Guoyu.Multi-sensor information fusion based on BP network[C].ICNC 2010,v 3,P1442.1445
[31]Guo,,Bing.Information fusion for tactile sensor array signals[J].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V 33,n 6,P 55-59,June 2010
[32]吴志.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压力测量系统设计[J].微计算机信息,2007,23(34)
[33]Ishigaki,TsukasaAn. information fusion-based multiobjective security system谢tll a
multiple-input/single—output sensor们.IEEE Sensors Journal,2007,7(5),P 734—742
[34]Schjlberg.-Henriksen,K.High.-resolution pressure sensor for photo acoustic gasdetection[J].Sensors and Actuators,A:Physical,v 1 32,n lSPEC.ISS.,P 207.2 1 3,November8,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