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 基于单片机的汽车倒车测距仪的设计 |
学生姓名 | |
学号 | |
专业 | 通信 |
系部 | 信息工程系 |
指导老师 | |
教研室负责人 | |
完成日期 |
题目 | 基于单片机的汽车倒车测距仪的设计 |
论文内容与要求 、 成果形式 |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交通运输车辆的不断增多,由此产生的交通问题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由于倒车后视镜有死角,驾车者目测距离有误差,视线模糊等原因,倒车事故发生的频率远大于汽车前进时的事故率。 倒车事故不仅会对自己的车和他人财物造成损伤如果伤及儿童更是不堪设想。有鉴于此,汽车产品家族中,专为倒车泊车而设计的“倒车测距仪”应运而生。经过调查,绝大部分非职业汽车驾驶员都希望有一种能发现汽车尾部障碍物的“后视眼”。倒车测距仪的加装可以解决驾驶人员的后顾之忧,大大降低倒车事故的发生。 倒车测距仪是一个由单片机控制的汽车泊车安全辅助装置。该测距仪将单片机的实时控制及数据处理功能,与超声波的测距技术、传感器技术相结合,能够测量并显示车辆后部障碍物里车辆的距离,同时用间歇的“嘟嘟”声发出警报,“嘟嘟”声间隙随障碍物距离的缩小而缩短,驾驶员不但可以直接观察到显示的距离,还可以凭听觉判断车后障碍物离车辆的远近,解除了驾驶员泊车和起动车辆时前后左右探视所引起的困扰,并可以帮助驾驶员扫除视野死角和视线模糊的缺陷,提高驾驶的安全性。本课题主要包括单片机主控模块的设计、超声波发送接收模块和显示模块的设计以及音频报警模块的设计。 论文要求: 原理分析,方案设计,填写开题报告; 设计出硬件电路图; 绘制软件流程图,编写软件并调试; 撰写毕业设计论文。 需提交成果形式: (1)毕业设计正文; (2)电气原理图; (3)系统主要源程序; (4)至少一篇引用的外文文献及其译文; (4)附不少于10篇主要参考文献的题录及摘要。 (6) 正文要求一万字以上。 |
论文进度 | 第1—-2周:以论文题目为核心,对相关资料进行收集和翻阅。 第3周:对已搜集的资料加以整理,论证分析论文的可行性、实际性,将论文题目和大致范围确定下来,进行开题报告。 第4周:整合已有资料、构筑论文的大纲。 第5—8周:根据查找的数据和相关资料,进行深入详实的论文编写工作,对论文编写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研究其解决方案,推敲整合,并进行修改完善,准备论文中期检查。 第9-13周:完成论文的初稿部分,向指导老师寻求意见,优化论文的结构,润色语句,修改不当之处,补充不足之处。 第14-15周,论文资料整合,最终定稿,为最终的答辩做好各方面准备,熟悉论文内容,增强自己对论文内容的把握,进行一定的思维发散,设计论文答辩。 第16周:论文答辩。 |
参考资料 | [1] 盛春明. 超声波测距仪[J]. 制作天地,2010,(5):31-42 [2] 胡平. 超声波测距仪的研制[J]. 计算机与现代化,2003.10 [3] 王爱珍. 基于单片机的超声波测距系统的设计与实现[N].忻州师范学院校报,2010.04 [4] 王红云,姚志敏,王竹林,史连艳. 超声波测距系统设计[J].仪表技术.2010,(11):47-49 [5] 邦田.电子电路实用抗干扰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94 .34 [6] 童诗白,华成英.模拟电子技术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7] 夏路易,石宗义. 电路原理图与电路板设计教程PROTELL99SE[M].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2 [8] 陈兴付,张琦. 基于单片机的汽车倒车测距系统硬件电路设计[J]. 湖南农机,2013.11 [9] 李娣娜. 汽车倒车测距仪的设计[J].电子测试,2013.13 [10] 沈小丰等. 电子技术实践基础[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11] 王洽锋,徐忠根,刘晓光. 基于80C51单片机控制的汽车倒车测距仪的设计[J].中国电子商务,2011.05 [12] 恒清,张靖. 加强单片机系统抗干扰能力的方法[N]. 通化师范学院校报,2004.10. [13] 李华. MCU-51系列单片机实用接口技术[M]. 北京:北京航天大学出版社,1993.6 376-380页. [14] 牛余,朋成曙. 基于单片机的超声波测距系统[J]. 兵工自动化,2005.2 78-88页. [15] 贾兴泉. 连续波雷达数据处理[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 [16] Thom Hogan,The Programer’s Sourcebook,Microsoft,1988. [17] Vizimuller,P.:‘RF design guide-systems,circuits,and equations’(ArtechHouse,Boston,MA,1995) [18] Lobo, Ian J. The Ultrasonic distance meter; Science Magazine ,19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