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会员中心
到顶部
到尾部
土木工程

某工程建筑与结构设计

时间:2020/10/14 11:39:55  作者:  来源:  查看:0  评论:0
内容摘要:  一、毕业设计目的训练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建筑工程设计的能力,它是培养专业人才教学过程中最后也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通过设计,学生应了解和熟悉建筑工程设计的一般原则、步骤和方法;掌握商住楼的建筑、结构设计、底框砖混结构...
 
一、毕业设计目的
训练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建筑工程设计的能力,它是培养专业人才教学过程中最后也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通过设计,学生应了解和熟悉建筑工程设计的一般原则、步骤和方法;掌握商住楼的建筑、结构设计、底框砖混结构的计算方法以及编制设计说明书和绘制施工图的要求和方法。
二、设计任务
随着我国城市进程的推进,大量的住宅需要建设,底框砖混结构多层住宅是其中重要的类型。作为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的毕业生,应具有独立完成该类型建筑、结构设计的能力。
学生需进行如下工作:
1、毕业设计准备,资料收集与调研;
2、建筑方案的比选与确定;
3、结构选型设计;
4、结构计算;
设计结束时,学生应独立完成下列文件:
1、毕业设计计算说明书1份。
说明书包括:前言、设计主要资料、总体设计方案的比较与选择、荷载计算、板的计算、梁的计算、楼梯设计、框架计算(选一榀横向框架计算)、基础设计,并附计算草图。
2、绘制图纸(计算机绘图,任选一张手绘)
建筑施工图:
(1)建筑设计总说明;
(2)底层平面图;
(3)二层平面图;
(4)标准层平面图;
(5)屋顶平面图;
(6)立面图(南北各一张);
(7)侧立面图;
(8)剖面图;
(9)楼梯剖面(局部);
(10)厨卫布置图及节点详图;
结构施工图:
(1)结构设计总说明;
(2)基础平面图及基础详图;
(3)转换层结构平面布置图及粱板筋图;
(4)标准层结构平面布置图及板配筋图;
(5)屋顶结构平面布置图及板配筋图;
(6)柱布置图;
(7)楼梯详图;
(8)其它详图。
 
三、毕业设计要求
1、深入领会任务书的内容和意图后,独立完成设计、计算和绘图工作,认真提出完
整的设计文件。
2、每一阶段设计完成后,必须经指导教师审批后才能进行下一阶段的设计。
3、每一阶段设计都必须严格按计划进行,定期完成。
4、设计文件、说明书和计算书要求扼要、简明、清晰,设计图纸要求准确,主次分明,采用国家统一的制图标准,图面要求清洁、美观。
5、设计文件经审查、考查及格后,才能作毕业设计答辩,并以此定为高等学校毕业的总结和质量检查。
 
四、毕业设计的内容与程序
准备工作
1、熟悉设计对象及有关设计资料;
2、明确毕业设计任务;
3、设计的基本知识学习;
4、设计方案的初步考虑;
5、设计内容的文献资料查阅、工程调研和现场勘察。
方案比选:
1、不同建筑、结构方案的建立;
2、设计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
3、推荐方案的确定与论证。
结构计算
1、结构方案的选择及结构布置;
2、荷载计算;
3、板的计算;
4、梁的计算;
5、楼梯设计;
6、框架计算(选一榀横向框架计算);
7、基础设计。
绘制图纸:
1、建筑施工图;
2、结构施工图。
毕业答辩:
1、成果整理;
2、制作幻灯片;
3、答辩准备;
4、毕业答辩。
五、毕业设计进度安排
11215日~110日  文献检索、资料收集、英文文献翻译、撰写开题报告
2110日~220日   建筑方案及其比选
3221日~315日   绘制建筑施工图
3316日~425日  结构的设计与计算
4426日~515日   结构施工图绘制、论文撰写、成果整理
5516日~529日   答辩准备、制作幻灯片、毕业答辩
六、设计依据及主要参考资料
设计依据:工程设计基础资料(可自选)
1、工程要求:总建筑面积5000某工程建筑与结构设计左右,层数为6层。一层为商场、其余各层为住宅,每套建筑面积为90160某工程建筑与结构设计。户型:一般为三室两厅两卫一厨房;层高:一层层高5.0某工程建筑与结构设计左右,二层以上均为3某工程建筑与结构设计。结构:一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其余各层为砖混结构。
2、建筑地点:衡阳市。
3、气象条件:
 (1)气    温:最高月平均气温29.6℃,最低月平均气温4.2
                夏季最高气温39.8℃,冬季最低气温-5℃;
 (2)相对湿度:最高月平均73%
 (3)主导风向:全年为南风,夏季为东南风,基本风压某工程建筑与结构设计
 (4)雨雪条件:年降雨量1450mm,日最大降水强度192mm/d,暴雨降水强度某工程建筑与结构设计,最大积雪80mm
4、工程地质条件:
工程地质情况自上而下描述如下:
①杂填土(Q4ml):杂色,粘性土夹砂岩块及砖块等,孔隙较多,含较大岩块,松散,稍湿-湿。最薄处为2.00米,最厚处为11.40米,平均厚度为7.39米。
②粉质粘土(Q4el):黄褐色,棕褐色夹灰白色,为泥岩及泥质砂岩风化残积土,含有少量的铁锰质,硬塑至可塑状,饱和状。无摇震反应,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最薄处为1.20米,最厚处为8.00米,平均厚度为4.17米;
③强风化泥质粉砂岩(E):紫红色,结构大部分破坏,泥质结构,层状构造,主要成份为泥质,含少量粉砂,节理风化裂隙很发育,裂面有少许黑褐色锰氧化物薄膜,岩体破碎,取芯不完整呈碎块夹土状,浸水后易变软,岩体外露易崩解,为极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V级,采芯率85%。最薄处为2.30米,最厚处为14.50米,平均厚度为6.09米;
④中风化泥质粉砂岩(E):紫红色,泥质结构,裂隙较发育,裂面有少量黑褐色铁锰质氧化物薄膜,以泥岩与砂岩相间存在,为中厚层状结构,岩芯较破碎呈块状、短柱状及长柱状。浸水后易软化,属软质岩,岩石基本质量等级为IV级,全场分布,采芯率90%。该层未穿透,揭露厚度为2.507.80m
根据所采试样的室内土工试验成果表、岩石试验成果表及现场原位测试成果指标统计表,参考《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拟建场地各主要岩土层的力学强度指标推荐如下表:
          各主要岩土层物理力学指标推荐值         
指标
 
岩土名称
天然地基
承载力特征值fak(kPa)
天然容重γ
(KN/m3
压缩模量Es
(MPa)
内摩擦角
(°)
凝聚力
c
(kPa)
土体与锚
固体极限摩阻力标准值frb(kPa)
人工填土①
/
18.0
/
8
10
15
粉质粘土②
200
19.8
6.4
18
21
55
强风化泥质粉砂岩③
300
23.0
8.0
25
80
150
中风化泥质粉砂岩④
2000
23.0
20.0
30
480
500
若采用桩基础,桩周土的侧阻力特征值qsiakPa)和桩端阻力特征值qpakPa)建议按下表取值:
桩类型
 
岩土层名称
人工挖孔桩
夯扩桩
入土深度(m)
≤5
5~10
10~15
桩侧阻力特征值qsia(kPa)
桩端阻力特征值qpa(kPa)
桩端阻力特征值
qpa(kPa)
人工填土①
为新填土,应考虑负摩阻,负摩系数可取0.3
粉质粘土②
55
/
/
/
/
强风化泥质粉砂岩③
150
1800
/
/
/
中风化泥质粉砂岩④
350
3000
/
/
/
5、水文地质条件:场地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杂填土层含上层滞水;粉质粘土层为相对隔水层;基岩裂隙发育,含裂隙水。地下水对钢筋混凝土无腐蚀性。
6、基本风压:0.40kN/,地面粗糙度类别为B类。
 
主要参考资料:
《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50001-2010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0-2005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
《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2011
《商店建筑设计规范》JGJ 48-2014
《建筑结构制图标准》GB/T50105-2010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11
《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11G101
《中南建筑标准设计结构设计图集(一)、(二)》;  
《建筑设计资料》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筑的艺术与技术》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房屋建筑学》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建筑结构设计综合手册》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砌体结构设计手册》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简明建筑结构设计手册》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七、学生最终应提交的材料
1.开题报告1份。
2.外文资料译文1篇(附原件)。
3.毕业计算书1份。
4.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各1套。
5.除纸质版外,提交全套的电子版本。
 
八、成绩评定
毕业设计成绩由平时成绩(40分)、成果(40分)和答辩(20分)三部分组成,过程考核成绩由指导老师给出,论文成绩原则上由系部负责人指定熟悉该领域的教师或专家给出,答辩成绩由答辩委员会给出。
  


相关评论
土木工程
    本类推荐
      广告联系QQ:45157718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电话:13516821613 杭州余杭东港路118号雷恩国际科技创新园  网站技术支持:黄菊华互联网工作室 浙ICP备06056032号